● 本报记者徐昭
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、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当下,实体企业正面临价格、汇率、外需、合规及利率管理五大核心挑战,经营不确定性陡增。直面风浪,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功能,成为企业铸就“稳预期”盾牌、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企业运用期货工具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、风控体系薄弱及资金压力等现实困境,同时对定制化、全周期的专业服务充满期待。
东证期货董事长卢大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破局之道在于供需协同发力:期货公司正以科技赋能,通过AI投研、数字化平台及“保险+期货”等创新模式精准回应需求;行业亦需从丰富品种、优化交割机制、开展精准投教等多维度深化改革,共同疏通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助力企业穿越周期,驭势而行。
铸造期货盾牌直面五大核心挑战
地缘冲突与供应链重构加剧了大宗商品市场波动,实体企业承压前行。
“在与客户沟通中,他们主要面临以下五大困难。”卢大印告诉记者,一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,导致企业库存价值波动。二是外需不确定性较大,企业投资行为偏保守。三是汇率波动增加,企业跨境结算汇兑损失增加的压力较大。四是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应对法律风险。五是金融企业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上升。
记者了解到,在此背景下,期货市场“稳预期”的作用愈发凸显。它不仅是价格发现的晴雨表,更是通过套期保值等工具,为企业提供应对风险的实战解决方案。
“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、风险管理、资源配置功能,铸造实体企业‘稳预期’的期货盾牌。”卢大印表示,随着期货市场日益成熟,其参与者结构不断丰富,产业链企业、贸易商及机构投资者广泛加入,使得期货价格更能全面、敏锐地捕捉大宗商品市场的供需变化与宏观情绪,促使企业调整产能投资和生产节奏,优化库存和供应链管理,优化行业整体的资源配置。
卢大印介绍,东证期货一直致力于助力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工具,缓解实体企业当前的资金压力,帮助企业把握住未来的期货价格波动中的定价机遇,实现降本增效。
以科技与创新回应企业期待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当前实体企业在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时,普遍面临专业人才匮乏、资金压力与风控体系不健全的困境。他们迫切期待更定制化、全周期的服务。与此同时,期货公司正通过金融科技与模式创新,以智能投研、AI赋能和“保险+期货”等突破性实践,努力破解中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数字化难题,精准回应市场期待。
卢大印告诉记者,当前实体企业在利用期货工具面临的挑战有:一是专业人才不足。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,出于成本考虑,很少设置专门的期货部门和岗位,多为其他岗位员工兼职,缺乏熟悉期货套保策略、交易规则、实操经验的专业人才,这就造成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常遇到套保时机难以精准把握、套保比例设定缺乏科学依据、或由于部分细分品种(如锰矿、铬铁等)缺失导致无法实现精准对冲。二是资金压力较大。期货交易需缴纳保证金,占用企业资金。特别是农业企业受季节性资金周转影响,在持续维持期货头寸保证金方面存在一定压力。三是风控体系不完善。部分企业未设置独立的期货风控部门,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,无法实现良好的管理风险效果。
基于以上实体企业面对的困难,卢大印表述,企业期待通过期货工具来完善成本控制工作,保证经营稳定。具体表现在:一是定制化服务。希望期货公司能结合企业现货规模、产业链上下游情况等,设计简单易懂、成本可控的套保方案,针对企业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风险管理策略,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需求。二是全周期陪伴。不仅帮助企业了解和使用期货工具,更要协助搭建风险管理体系,包括制度建设、流程优化等,在企业利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的全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服务。三是全方位支持。期望期货公司联动交易所、行业协会等,提供政策解读、专业培训等服务,降低企业使用期货工具的门槛,营造良好市场环境,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期货工具。
“此外,这些实体企业还期待通过期货公司反馈,希望各交易所加快推出更多贴合产业现实需求的期货品种,并推动现有期货品种根据现货市场的不同品级、规格和区域特点进一步细化合约设计,提升套期保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”他说。
据卢大印介绍,东证期货一直以来将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,通过金融科技,紧密围绕实体企业的需求开展服务。公司以智能投研平台——繁微为核心载体,持续通过品种投教、基本面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赋能企业应对市场风险。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投研能力弱、信息处理难等痛点,不仅提供普惠化的期货投教内容和行业数据分析工具,更在今年实现了AI技术驱动的突破性服务模式升级。
不仅如此,东证期货作为国内较早开创性地探索“保险+期货”金融创新模式服务“三农”的期货经营机构之一,始终在助力脱贫攻坚、服务乡村振兴中努力发挥着积极作用。
重塑认知疏通堵点
畅通期货服务实体之路
当前,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时仍面临不少堵点。卢大印认为,破解之道在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:一方面需加强精准化、趣味化的投资者教育,扭转“高风险”标签;另一方面要丰富品种、创新模式(如厂库信用担保),并引导行业提升专业服务深度,方能畅通期货服务实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企业认知不足、品种覆盖有限、同质化竞争等是当前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显著堵点。”他认为,一是加强市场培育。希望期货交易所、行业协会等机构,加大对期货公司的市场培育活动提供费用、讲师等支持,共同努力普及期货知识,帮助实体企业正确认识和运用期货工具。二是丰富期货品种。希望期货交易所根据市场需求,加快推出电力等期货品种,完善产业链套保需求。优化合约设计,提高新上市品种和非主力合约流动性。三是提升行业服务质量。期货公司应聚焦专业服务,为企业提供全周期、定制化风险管理方案。他希望监管机构引导期货公司规范竞争,加强行业自律,推动形成良好市场秩序,提升整体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四是建议厂库仓单采取信用担保模式,货物无需提前入库,仅在交割时完成实物转移。这种“以信用换空间”的机制,可将全国有效交割能力提升,从根本上解决库容硬约束。除此之外,厂库动态调节仓单生成节奏的功能,可有效平抑交割月价格波动。历史数据显示,具有厂库品种的合约在到期日的期现价差收敛度较非厂库品种要高,市场运行效率显著提升。他也期待交易所在各个品种上对厂库资质的审核,特别是对风险管理公司的厂库资质的申请审核方面能提供相应便利,以此更好地帮助产业客户盘活库存,响应服务实体经济的号角。
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